在《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这本书里,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鲍迈斯特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2010年前后,一个心理学家受五角大楼邀请做了一个有关时间管理和资源管理的讲座,在讲座期间向一群高级将领提了一个问题:现代将领到底如何做计划?
为了给那群高级将领热身,他让他们总结一下管理方法并写在纸上。为了简短起见,他要求每个人用词不超过25个。这个练习让大部分将领感到为难。这些穿着制服的优秀男人,没有一个人写出点什么东西。
唯一写出点东西的将领,是在座的唯一女性。她从军生涯非常出色,从士兵一步步做到将领,在伊拉克战争中受过伤。
她这样写道:
“先把事情按轻重缓急排序,然后,划掉排在3以后的所有其他事情。”
其他将领也许反对她的方法。因为每个人都有不止两个目标,而且某些项目的要求不止两个步骤。但这位女将领却告诉了我们一些东西。她的方法是其策略的简版,这个策略就是:在长期与短期,精确与模糊的目标之间求得平衡。
她追求的是心静如水。
与这位女将领相反,许多人工作很有动力,但目标太多,带来的是心绪烦乱,顾此失彼。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商场如战场。在争斗的激烈程度上看,有时商场比站长还惨烈。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目标设定更为极端。
一个国家可以输掉很多场战争。而一个企业,输掉一场商战,很大几率上意味着消亡。
阿里巴巴“富可敌国”,创始人和集团主席马云说:
“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兔子,一会儿抓那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这样的感悟背后,是无数次的大大小小的挫败。我记得在一本书中,马云说道,“阿里创业15年,灭顶之灾有100多次。”
让我们回到这个主题,如何在学习和工作中产生愉悦感,而且是高度愉悦感。
1. 在一个特定时间段里,有效目标只可能有一个。
学习、工作中有许多产生愉悦的方式,例如闲聊八卦,等等,你尽可以发挥想象力。
但高级的愉悦必须建立在成效的基础上。
工作要有成效就必须有目标。
为了有显著的成效,目标只能有一个。
有些学习任务和工作内容非常复杂,要分不同的阶段,但是,这不是理由。对于高效能人士来说,在特定的时间段里,一定有一个压倒一切的目标。他们在一点上投注所有的注意力,产生突破。
于是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就是一系列的小突破的历程,信心增强的历程,积小而成大的产生显著效果的历程。
为什么多个目标不行,而只能有一个目标?
因为只有一个目标才能让人全力以赴,产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从而产生高度愉悦的感觉。多个目标容易让人顾此失彼难以产生效果,在情绪上容易造成烦乱。
有的目标设定与不设定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因为太过平庸。而有些目标,令人跃跃欲试。
所以,有效目标必须有挑战性。
加里宁说:
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的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
加里宁预言了“心流理论”。
积极心理学的心流理论,建立在成千上万的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科学家发现,人们在行动中产生愉悦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全力以赴的为着一个目标努力,例如音乐家弹奏一首高难度的曲子,登山者的攀岩,学生致力于解出一道难题,作家努力写出一部荡气回肠的小说。
在那个过程中,他们已经忘我,因为全力以赴。而当努力告一段落,成功达成目标,回顾那段时光,感到无比愉悦。这种体验称之为心流。
这个原理,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了,名之曰,“忘我胜仙佛”。
2. 目标必须明确。
许多人把目标和愿望混淆了。至少有80%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目标。
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现实的、有截止时间的。
考上好大学是愿望,在什么时间、考上哪所大学才是目标。
写一篇好文章不是目标,今天24点之前写一篇,字数为3000,阅读量为5000的文章,是目标。
要努力学习仅仅是个愿望,停止在愿望上,可能度过一个又一个自欺欺人的日子。今天刷100道题,是目标。今天背50个单词,是目标。今天完成计划书的第一部分,是目标。
有句话叫做:Deadline(截止时间)就是生产力。
我从生活中发现,Deadline还是愉悦力。
3. 在行动中,必须得到可测量、可感知的反馈。
反馈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们是否在接近目标。
相反得不到及时反馈,虽然有目标有动力,但却容易陷入迷惘和神游,逐渐落入精神涣散的境地。
反馈让我们专注,反馈让我们改进认知、改进技术,反馈让我们精进。
在行动产生有效反馈最重要的是,分解目标。
例如,当我写这篇文章。标题、段落、句子、用词、结构、整个篇章、校对,每一步都构成目标。
道理,许多人都明白。不同的是,有些人没有刻意练习分解目标,仅仅是知道而已;而有些人,已经把分解目标的能力训练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制定目标、分解目标、努力实现目标,是学习和工作的一切技术中的核心技术。
掌握了这个技术,就具有了一项核心能力。
这个能力会对人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托尔斯泰说:
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
托尔斯泰说的是理想的人生,更是在说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工作方法。
如果着眼于方法,从现实可行来看,托尔斯泰的目标顺序,刚好应该倒过来。(对于经验丰富的人,他们不断从两个方向来回想,以达到头脑清晰,豁然贯通。)
对于许多人来说,别说定一辈子的目标,即便是定一天、一小时的目标都是困难的。有些人能靠拍脑袋定出一个月,一个星期的目标,但是做不到。
所以,踏踏实实的人,应该从一个小时的目标开始。学会定一个小时的目标,努力达到。然后就有了定一天目标的能力。然后扩展到一个月,一年。
能够制定目标,自然能够制定计划。因为计划是由一系列的目标构成的。
制定目标和执行能力是训练出来,甚至是磨炼出来的。磨炼是指在挫败中的反思和改进。
随着经历和阅历的积累,他才可能知道一个很长的阶段应该干什么。再随着阅历和经历的沉淀,才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懂得一些自然法则,才知道自己的一生该干什么。
这样的人是自己的人生工程师,把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这样的人在人群里,不超过万分之一。
他们都像托尔斯泰的这段话所说的那样,是修炼出来的。
然而这一切之中最关键的是:
没有目标就没有成败。
没有目标,就无所谓成败,谈不上成败。谈不上成败,不是平淡而是平庸。
成功意味着达成目标,失败意味着没有达成目标。
许多人做事从一开始就失败了,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目标。
对于学习和工作,没有目标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以上三点每一点都很难,很难。如果做到了,工作就像是游戏。水平越高,愉悦感越强,越容易进入忘我的状态。
4.探测自己的效能极限
科切托夫
人身上潜藏的力量是巨大的,但远没有不断地发挥出来,远没有使一切经常地开动起来。发挥出潜能的程度,决定于一个人向前所展开的目标,决定于一个人意识到他已接近目标的程度。
读博士的时候,我给自己留了一年的时间写论文。按照均匀的速度,一个月写一章,9章用9个月,然后花三个月的时间修改。实际上,越写到后面,越发现论文的诸多重大问题,需要重新调整。
写到最后三个月的时候,基本上是每个月一个新版本。最后一个月每周一个新版本。到临近答辩的那个星期已经是一天一个版本了。答辩结束,松了一口气。
答辩前的那一周搞得非常狼狈。答辩之后发现,原来一个人的效率居然可以这么高。一两天改出一个论文版本竟然是有可能的。
回想起来,这与大学时代期末考试突击是一个道理。成功突击之后,除了心有余悸之外,也会感叹,一周学一门课,甚至3天学一门课通过考试,原来是可能的。
后来,我一哥们儿,在北大读科技哲学方面的博士,他问我博士答辩有什么经验。我说,如果你有一年的时间写论文,那我建议,你第一月的时候就要写出一个版本来,憋也要憋出来。
当第一个版本出来的时候,我敢肯定,你立即会有重大调整。包括,有些内容要增加,有些内容要彻底删除,甚至产生逻辑上的重大调整,等等。否则,越到后面越狼狈。最麻烦的是,会留下遗憾。当你答辩完成之后,才发现,你最好的思想并没有写到这份可以留作一生纪念的论文里。
这里需要破除两个观念。第一,认为自己的效能是均匀的;第二,完美主义。
要实现这个策略,最需要建立的概念就是迭代。
所谓迭代,是指尽快拿出一个粗略的版本,尽管很不完美。但是,一旦最初的版本出来之后,自己马上就会发现有哪些方面需要调整改进,甚至是重大调整。而在新版本出来之前,停留在模糊的想象阶段,你根本想象不出来怎么调整。
所以,迭代就是生产力。
5、可操作的办法
提升效能的办法是,把计划时间压缩到原先设想的十分之一。
你会高强度的工作一段时间,然后,从容的修改完善,或者通过体育锻炼、读书、看电影休息。
对于一个有追求的人来说,即便在休息的时间都在潜意识里酝酿着学习和工作中的内容,并可能得到灵感启发。
对于考试来说,不同科目的轮换可以作为调节。例如,我一向把语文、英语、政治、地理、历史这样的科目的学习当做是审美放松,当做精神上的小憩。
这样,你训练了爆发力,而且整个过程都是从容不迫的。无论对于应对考试,做项目,还是写一本书。
自从博士论文答辩之后,只要条件允许,我就这么做。
最后,要记得詹姆斯的那句话,
“与能做到的相比,我们只是半睡半醒而已”。
我是核聚,人生核聚变的核聚。阅读更多类似文章,点击识别下图关注我的订阅号“核聚”。